贵州省社科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贵州省儒学会年会暨“中国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学术研讨会的报道

发布者:研究院发布时间:2020-11-01浏览次数: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030日,在贵阳学院九思楼八楼会议室召开了一场贵州省社科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贵州省儒学会年会暨“中华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分别为贵州省社科联、贵阳学院、贵州省儒学会,承办单位为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会人员主要来自贵州省各大高校、贵州儒学会、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的全体教师和研究生。

开幕式由贵阳学院宣传部部长杨方旭教授主持,贵阳学院李灿副校长致欢迎辞。在欢迎辞中,李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了欢迎,接着,他回顾了贵阳学院在阳明学研究上取得的不菲成绩,感谢贵州社科界同仁对贵阳学院阳明学研究的大力支持。



学术研讨会由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院长刘继平教授主持,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张清教授首先发言,他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讨论了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他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奠定中国自立于世界各国之林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合万邦的先进理念给解决世界危机提供了中国方案。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铜仁市碧江区副区长王进指出,中国古代并非一个民族国家,现代意义上的爱国概念并不能为古人理解,而古人却有父母之邦等概念,也倡导热爱父母之邦,古人对父母之邦的爱并非构建在哲学概念的辨析之上,普通人对父母之爱、到家族之爱、再到家国之爱,有着坚实的基础。因此,现代人在思考爱国主义时,应该学习古人,考虑怎样将爱国情怀构建于一个更坚实的基础之上。

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的周术槐教授则从李端棻这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出发,指出要用鲜活的历史事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李端棻作为贵州名人和晚清戊戌变法的倡导之一,他身上的故事,更容易勾起贵州学生对家乡的朴素感情,是值得贵州学术界深入挖掘的。

贵州师范大学的谢群洋副教授则从“儒者的使命担当”这一视角切入,阐述了儒学的秩序关怀,儒者的自我定位和公众形象,儒者建构秩序三个问题。最后,谢群洋副教授认为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有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尽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的本分,成己而后成物、正己而后正人、自觉而后觉民;二是不忘儒者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的初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三是秉承儒者觉民行道秩序建构路径的传统。



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任健副教授从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性入手,认为必须要重视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传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之意。

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俊斐老师则从文化颗粒的角度谈了他的思考,“颗粒”不仅是文化的基本组成单位,更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开拓传统文化空间的重要资源。应注重用多样化的方式发现和挖掘这些文化“颗粒”,充分发挥其文化记忆激活、文化空间建构、文化认同增强的功能。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的程瑜老师考察了佛道典籍中表达的的爱国主义,同时指出,对于佛道经典的当代阐释,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在经典解释上使之与我国社会主义相适应,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相契合。

来自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的邓国元副教授自始至终边听发言边做笔记,对大会发言做了精彩的总结和点评,被认为是本次大会最为闪光的一页。

会议的最后,贵州省儒学研究会舒奇峰副会长做了儒学研究会的年度报告。

闭幕式中,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平略教授解释了本次大会主题形成的过程,他认为,盲目的爱国主义不仅可能误己,亦可能误国,中国传统文化的“执中”说,或可成为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