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略教授点校“明代贵州史四种”发布会在贵阳学院顺利举行

发布者:研究院发布时间:2021-04-15浏览次数:

415日,贵州地方文献研究专家、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院长赵平略教授点校“明代贵州史四种”发布会在贵阳学院顺利举办。明代贵州史四种,包括《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嘉靖贵州通志》《万历贵州通志》与《黔记》,其中,《万历贵州通志》点校本于2021年年初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省内多个文史研究机构及高校文史哲学科的专家学者莅临发布会,就赵平略教授的点校成果以及贵州文史研究作了评述。贵阳学院汪建初副校长以及贵阳学院原副校长、贵州省阳明学会名誉会长王晓昕教授共同主持了会议。






贵阳学院向淑文校长致欢迎辞。他强调了阳明学与黔学作为贵阳学院的特色学科,与省内外学科交流频繁,多年来科研产出量大且优秀,赵平略教授所完成的明代贵州史志的点校即是其中突出的成果。同时,他向多年来支持贵阳学院学科建设的与会专家表达了感谢。

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省文史馆原馆长顾久先生祝贺了成果的发布,同时提出贵州史志文献自明朝开始纳入国家视野,目前在新时代的学术环境下,贵州历史大有挖掘空间。

贵州省社科院吴大华书记以浙江与贵州两省的文献整理研究情况比较为题,对贵州文史研究寄予厚望,并希望能与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实现长期的学术合作,共同开展创新性研究。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索晓霞女士认为要建立贵州人的“文化自信”,在历史文献上就要做到“家底清楚”便是一件意义尤为重要的事。她希望在中华典籍整理的大框架下,与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继续合作,加强贵州史地文化的研究,继续挖掘贵州在全国典籍文化中真正有底气的东西。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蒙爱军先生认为赵平略教授的点校成果对研究贵州历史通道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使得历史与现实达到了极高的契合。

贵阳学院教授、贵州省布依学会副会长周国茂老师指出赵平略教授的成果给之后的贵州文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也给学界提出了具有生长点意义的课题。

《贵州文库》副总纂、《贵州文史丛刊》副主编王尧礼先生认为古籍点校不仅难度大,且人才奇缺,他高度评价了赵平略教授的成果,并对到会年轻教师及研究生表达共勉,希望大家加强传统学术素养,对贵州文史整理贡献自身力量。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张明教授肯定了当前区域文化史建设的重要意义,认为明朝是研究中原王朝对贵州进行文教、开发的一个关键时期,此一时期所留下的大量的文献亟待学界的整理,而赵平略教授的点校成果正给大家作出了示范,他尤其肯定了点校成果中有即与阳明及阳明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对贵州文献还是贵州思想史均有重大价值。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黄诚教授同样强调了历史大传统进入边疆之后的贵州民众文化觉醒的研究价值,而贵州的文献整理工作及成果能够反映“贵州经验”“贵州文化转型”“贵州文化自信”。

贵州师范大学王进教授作为本次发布会的筹办人之一,谈及文献点校工作的不易,他认为贵阳学院从事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学者辛勤而谦逊,提议以本次发布会为契机,多举办同类古籍文献整理成果的发布研讨会,以促进文献整理与贵州当代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

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院长、贵州省史学会副会长周术槐教授对赵平略教授表示了祝贺,同时,他强调了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在以上专家学者的发言后,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张新民教授作了大会总结。他认为古籍整理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应当受到充分尊重与肯定,文献整理研究所具有的嘉惠后学的功用在任何时代都不可低估。贵州史地典籍大多由外省到任官员及地方学者编纂,官修与私修的互动实则反映出政治与文化上的“中心”与“边”之间的互动,即国史编纂历来要有地方知识的来源。阳明及阳明后学在贵州地方志编纂中发挥了极大的历史贡献,有“史学”“实学”之功,而展望之后的研究方向,贵州学界应在目前阳明学研究繁荣的基础上,将学术眼光再次扩宽,加强朱子学研究与地方学研究,以深入探讨更广视野下的思想文化互动。

发布会上,还举行了赠书仪式,赵平略教授向贵州省图书馆、贵阳学院图书馆赠送了四种明代贵州史。